烟大印记 首页  >  烟大文化  >  烟大印记  >  正文

烟大风物 | 烟大南门“校名石”的故事
作者:张绍河 刘英志     日期:2019-09-20     来源:烟台大学报     阅读:

烟台大学南门,刻有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烟台大学”校名的那块大石头,落成于2004年11月。同西南门的卧牛石一样,也来自海阳市——海阳市留格庄镇望格庄村。

学校在2000年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到2004年5月,主要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为迎接10月份的20年校庆和12月份的本科教学评估,学校南大门的总体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南门的设计方案,是由当时正在烟大进行二期建设总体设计的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与学校领导反复商讨后共同确定的。左侧为传达室,右侧安放一块镌刻校名的大石头。

方案确定后,时任基建处处长的张绍河与相关工作人员先后到莱州、桃村、海阳等地寻找大石头。最后在原校长助理、校办主任李建九带领下来到海阳市留格庄镇望格庄村。在村东面的山沟里,发现堆积在一起的三块石头。从形状来看,三块石头本应该是一整块,但不知哪个年代分裂开。当地百姓称之为“龟石”。一眼望去,还真有点龟的样子。

带着现场拍摄的照片,我们向党委会作了汇报,所有领导随即认可并当场决定去现场看看。2004年6月4日上午,韩向利、郭明瑞等校领导乘车前往目的地。海阳市委宣传部李英作部长,也代表海阳市委、市政府陪同察看,大石头的天然造型得到大家的认可。回到市里,市委李树军书记会见各位校领导,当场决定将石头赠予烟台大学,并令在场的宣传部长全权负责将大石头运送到烟台大学。继1990年向烟台大学捐赠卧牛石后,时隔14年,海阳人又一次以自己的宽广胸襟与气度,把饱含着对烟台人民自己大学的深情厚谊和信任期待的礼物送给烟台大学,在场的人都十分感动,大家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选石非为困难事,拉运方为大问题。石头有三块:“龟头”、“龟身”和“底座”。经估算,“龟头”有60多吨,“龟身”220多吨,“底座”也有十几吨,如此庞大的家伙要运走实为不易。烟台百大集运集团以59.9万元的较低价格承揽了运输任务。但石头位于大山深处,修一条可供大型载重车通行的路,初步估算约需20万元左右。海阳经济并不富裕,学校谢绝了市里负责石头运输的好意,只请他们帮助修路,运输及费用由学校负担。

启运前,我们对运输线路所要经过的所有横穿道路的电线高度、桥梁高度及桥梁承重量进行了测量验证,初步选出两条线路。一条经海阳望格庄-留格庄镇-乳山-牟平-烟台大学线,路近一些,但有的桥梁高度不够,只得放弃。另一条经海阳望格庄-留格庄镇-海阳-桃村-烟台大学线,路远一些,有120多公里。为安全起见,最后决定选择这条长路线。

路线问题终于解决,接下来的运输合同却又起波折,双方在“对于肉眼看不见的道路和桥梁的损坏”由谁负责的问题上争执不下。这一停就是好几个月,眼看20年校庆就要到了,大石头还在山上躺着,怎么办?我们只好又踏上了觅石的道路。在前往桃村的路上,我们看到一个名为“大海阳”的石场内有几块体型较小、形态还不错的石头。大家灵机一动,决定将烟台大学四个字分别刻在四块石头上,作为替代方案应急。20年校庆过后,这四块石头就被安放在南校区大门口。

对“龟石”的整体搬运仍存在责任负担问题的争议,我们遂决定将大石头拆解后运回,大石头拆解后运费也随之减少了一多半。承运单位调动烟台市当时载重160吨的最大平板车和四台50吨吊车,从早上7点吊装到下午6点。司机想趁天黑前下山,未能控制好车速,坡陡石重,沙土路上轮胎打滑,车头一下子冲到路外,悬在沟边。千钧一发之际,司机及时刹住了车,在场的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一早,我们采用挖掘机拖拽大托车的方法,花了很长时间,慢慢将车头拖离险境。将车身正过来,用挖掘机在大托车后面拽着,一步步下山。山上到山下约两公里的路程,从早上八点多开始正车,直到下午三点多才下来,用时七个多小时。第三天早上六点,回烟台大学的车队整装待发——四辆大托车、四台大吊车以及随行辅助车辆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车队,场面颇为壮观。一路上只要遇到桥梁、电线,我们都要停下来测高度,多数电线都需要人工用长木杆向上撑高,以确保车辆安全通过。120公里的路程,走了18个多小时,到达学校时已是第二天凌晨。

两天后,校名石放置完毕。正面是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的“烟台大学”校名,背面是烟台大学校训“守信、求实、好学、力行”,背面一侧刻上“海阳市委、海阳市人民政府赠”。

今年恰逢烟大建校35周年,南大门石头的故事距今也有15年了。这其间有许多感人的场景依然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清晰。

整个运输过程中,海阳市委宣传部栾格文副部长乘坐警车全程护送,送到之后连夜返回海阳。

望格庄村王本军书记,一个大山里的精壮汉子,在大石头寻找、拆解,修路、运输几个月的时间里全程陪同,大事小情装在心里,并随时帮助我们解决难题。

还有望格庄村里的那位老大爷,开始硬是挡着不让施工,说这“龟石”是村里的名石,多年来福佑庄户人,死活不让动这块大石头。笔者上前笑语道:“大爷,这龟不应该躺在山沟里,应该在大海里。烟台大学在黄海之滨,黄海中万年老龟看着烟台大学这块风水宝地,“龟石”在那落户看门,保佑千万莘莘学子成长成才。”老人家听罢不再言语,默默地让开路不再阻挡,背手而去留给我们一个深沉的背影。

2005年望格庄村在村西头建设大牌坊时,烟台大学捐款5万元以表达学校对海阳人民的感激之情。

三十五年来,烟台大学在烟台人民、海阳人民的深情哺育下茁壮成长,也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为校企、校地合作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