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22日,《大众日报》06版理论周刊刊发了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卢国强的署名文章《以六大场域提升高校育人之“美”》。该文从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负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使命、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价值意蕴,并从高校是多元育人场域交织融合的综合体出发,主张应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着力在教学、文化、环境、网络、实践、社会等六个主要育人场域发力,构建全环境美育生态体系。

《大众日报》7月22日06版理论周刊刊发了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卢国强的署名文章《以六大场域提升高校育人之“美”》
以六大场域提升高校育人之“美”
卢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作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提升审美素养、涵养道德情操、温润健康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独特功能,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选择,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美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美育是高校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核心理念,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也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美育如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在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地位。同时,美育因其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创造教育以及审美情感体验的特性,又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教育的人文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把促进人的平衡健康成长和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因此,在“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中,美育天然地具有“融合性”特点和“润滑剂”作用,与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之间,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甚至通过审美的价值引导和充分浸润,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德育的实际成效、智育的学习动力、体育的兴趣爱好、劳动教育的价值功能,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
美育是高校担负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使命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的各种思想文化在激荡变革中交流交融交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洞察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既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又积极促进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校的美育绝非简单的“艺术技能培养”,而是承载着“以文化人、以美塑魂”的战略使命,是连接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培育文化主体性与创造力的关键枢纽。因此,高校应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熠熠生辉的革命文化、蓬勃进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文明瑰宝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蕴藏其中的丰富美育元素,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创造力,培育“有根的传承者”“有魂的创新者”“有光的传播者”,为文化强国建设厚植精神沃土、汇聚青春力量。
美育是高校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深厚积淀,更在于突破常规的想象力、跨学科整合的创造力以及直面复杂问题的解构性思维。而美育作为“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的统一体,除了提升审美素养、涵养道德情操、温润健康心灵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认知规律看,审美活动具有“非功利性”与“超越性”特质,当学生沉浸于诗词意境的留白、书画笔墨的虚实或音乐韵律的流动时,思维会突破逻辑推理的线性束缚,进入自由联想的“非确定状态”,这种状态下,旧经验的重组与新意象的生成更容易发生,进而催生“打破常规”的创新灵感。因此,美育激活的不仅是学生的艺术素养,更是“发现问题—感知需求—创造价值”的完整创新链。当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和评价世界、用审美的思维重构与解决问题时,便真正实现了从“知识接收者”到“创新引领者”的身份跃升。
构建全环境美育生态系统
高校是一个多元育人场域交织融合的综合体,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不限于课堂、不囿于校园、不止于学习,高校所处的社会空间和地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资源,甚至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也成为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场域。因此,高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应树立全环境育人理念,深刻把握美育在各主要育人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价值功能及实施路径,从系统观念出发,着力在以下六个主要育人场域发力,构建相互促进、良性生长、协同发展的全环境美育生态系统。
一是以美培元,在教学育人场域深化美育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渠道。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在地传统艺术为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同时应大力鼓励各学科专任教师加强美育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探索将美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有效途径,开展“课程美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审美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
二是以美化人,在文化育人场域厚植美育文化沃土。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营养剂。学校要开展面向人人、人人参与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浸润式艺术美育文化氛围。各学院应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中蕴含的美育元素,以“一院一品”方式,打造体现专业特色之美的、覆盖全体学生的专业文化育人品牌。此外,每所高校的办学历史和发展历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应注重深刻提炼其中的精神文化之美,凝练形成精神文化谱系,并以视觉传达、文艺创作等形式生动传播,为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深沉且富有美感的精神力量。
三是以美润心,在环境育人场域精耕美丽校园建设。校园环境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的生长田。学校应注重发挥优美且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对立德树人的浸润作用,将学校的历史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地方性大学的气质风貌有机融合到校园布局、建筑风格、景观设计之中,打造充满艺术气息和体现人文精神之美的美育浸润场所,并持续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学习生活设施升级改造,让学生在处处充满自然与人文美感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
四是以美铸魂,在网络育人场域营造美好网络家园。网络空间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学校应立足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要求,在网络育人中坚持以美铸魂、以美育德,持续开展以“共育网络文明,同筑清朗家园”为主题的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活动,大力营造网络空间的“清朗”之美。通过举办“网络文明教育大讲堂”,教育学生在网上知美丑、辨善恶、守底线;开展“寻找网络正能量榜样”和“校园正能量网络作品创作征集”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网络上积极发现美、传播美、创造美,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学校还应持续加强网络新媒体矩阵建设,壮大主流舆论,做强正面宣传,广泛开展师生中的最美人物、青春榜样、先进事迹、美好时刻的网上宣传,强化网上道德示范引领,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环境,营造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美好网络精神家园。
五是以美践行,在实践育人场域丰富艺术实践载体。实习实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应持续加强学校音乐厅、展览馆、多功能剧院、艺术教室等艺术实践体验场所建设,积极打造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体验平台。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艺术社团发展,举办面向人人的艺术展演等活动,提升广大学子艺术实践的参与度与覆盖面。深入扎根地方文化沃土,推进文化“两创”艺术实践,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提升广大学生的艺术体验感和创造力。
六是美美与共,在社会育人场域推动资源互利共享。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广阔天地,尤其是学校所在地域,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学校注重所在城市美育资源的挖掘整合与互利共享。积极推动所在城市开展美育建设,构建以校城互利共享为核心内容之一的城市美育建设体系,与所在地公共文化艺术场所、文艺院团密切交流合作与双向互动,建设社会美育实践基地。与此同时,还应积极与兄弟高校之间开展美育合作交流,推进校际间美育课程、美育文化、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奏响“美美与共,以美育人”的交响曲。
(作者系烟台大学党委书记)
报道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50722/Page06NU.htm
来稿时间:7月22日 审核:亓健生 责任编辑: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