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评论感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作者:杜德省     日期:2021-05-24     来源:烟台大学报第619期第2版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由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等铸就的,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炼就的,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其中,有许多直接以人民群众命名的精神形态,比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十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行论述,逐步明确了“三种精神”的丰富内涵,并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劳模精神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将劳动精神概括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将工匠精神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三种精神”内涵各有侧重,但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1.劳模精神是劳模之所以成为劳模,而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所坚持坚守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其展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

“劳模”一词始终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作过关于劳模的论述。他说:“提高劳动热忱,发展生产竞赛,奖励生产战线上的成绩昭著者,是提高生产的重要方法。”1945年1月,毛泽东同志又指出,劳模具有“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并于1950年首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对劳模“三个作用说”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评选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950年至今先后召开16次表彰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008人次。劳模精神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由建国前的“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革命型,建国初期的“不怕苦、不怕死”

的老黄牛型,发展为更加注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模类型逐渐多元化。

2.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

劳动问题自古有之。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希腊赫西俄德的“劳动增加羊群和财富”、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活动的三种划分(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生产劳动),都表达了对劳动的看法。但总体上,劳动是被看作“迫不得已的必需”,劳动是艰辛和痛苦的。随着16世纪宗教改革的兴起,劳动逐渐开始获得积极的肯定。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将劳动看作“人的美德和义务”,并把“基于天职观念的理性行为”融汇到了资本主义精神之中。

伴随启蒙运动兴起、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认识,劳动真正开始摆脱被轻视或诅咒的阴影。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人出发,作出了更为科学的认识与判断,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历史,是人类自由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

3.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

较于“劳模精神”概念的本土性而言,“工匠精神”所植根的人类历史更长,语境也更丰富。如《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技艺水平要求;《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则体现了“技以载道、道技合一”的技艺伦理宗旨,强调外在劳动与内在精神的统一,这种“技”与“道”的统一造就了高质量产品与高尚人格。

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在大力倡导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个性化生产、打造全产业联动等产业变革大背景下,传统工匠精神的“道技合一”得以创造性转化并创新性发展。当我们将“道技合一”置于现代生产环境之中,并回归“人”这一主体的生存与发展过程时,新时代工匠精神可以理解为“工作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契合”。

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逻辑关系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提法,是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间先后进行的表述,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劳动精神是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那么,劳动精神是使人成为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使人成为优秀的人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使人成为影响别人的人的精神。成为人,成为优秀的人,成为影响别人的人,这是一种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

1.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表现为部分和整体的联系。

从主体上看,劳模精神的主体是劳模群体,劳动精神的主体是所有劳动者,而劳模群体是广大劳动者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劳模群体是劳动者群体中的一部分,而劳模精神也是劳动精神的一部分。劳动精神是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应该有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成为劳模必须有的精神。劳模精神是方向,劳动精神是基础。

2.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表现为外力和内力的作用。

劳模精神是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学习的精神,是影响和引领每一位劳动者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外力。劳模精神从外部影响每一位劳动者学先进、做先进。工匠精神则是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精神,是激发和激励每一位劳动者不断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的内力。工匠精神从内部唤醒每一位劳动者不断成为最好的自己。劳模精神是超越别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超越自己的精神。

3.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表现为共性和个性的关联。

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普遍存在的精神,属于共性问题;工匠精神是成就优秀劳动者独具特有的精神,属于个性问题。劳动精神寓于工匠精神之中,所有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必须先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又受劳动精神的制约,只有具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精神的劳动者,才能在奋进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劳动毅力、耐力、定力、魄力,形成自己独有的工匠精神。

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赋予了“三种精神”新的历史使命。

1.幸福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来自我国各族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而劳动者中的模范更是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超乎常人的牺牲和奉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更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2.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实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崇尚实干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恪守的政治品格,做到实干就需要每一位劳动者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实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穷困潦倒到解决温饱,再到全面小康,从洋油、洋布靠进口到“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从小米加步枪到强大的国防和军队,从被欺凌、被分割到维护世界和平……历史深刻证明,好日子靠的就是实干。

3.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新时代新成效是无数劳动者们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巨大成效,科技发展领跑世界,等等,都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的结果。

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无数劳动者接续奋斗。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最新最美最强宏伟蓝图,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就需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继续发挥劳动者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强大力量,激发和依靠人民群众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