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评论感悟】为人民服务:贯穿百年党史的一根红线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彭婕     日期:2021-11-24     来源:《烟台大学报》第629期第02版    

【本站讯】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和光辉业绩,“为人民服务”一直贯穿其中,成为贯穿百年党史的一根红线。

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

1.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土地革命时期(1921年-1937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受俄国十月革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带领人民群众开展无产阶级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从一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

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以蒋介石为领导的国民党右派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进行疯狂地屠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深刻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继续为广大的劳苦大众争取利益。土地革命时期,为了解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工农革命军带领当地百姓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毛泽东还非常关心群众的生活状况。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具体讲到“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问题,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毛泽东十分重视群众切身的具体利益,认为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

2.形成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年-1949年)

1939年,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对陈伯达的文章《孔子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首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论述。1944年,在为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强调指出:“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被写入党章,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时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解放区,土地政策由原来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为了让老百姓当家作主,在抗日根据地推行“豆选民主”“三三制”。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纪律严明,对人民的利益秋毫不犯,由土地革命时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沿用至今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军规,这样的人民军队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于科教文卫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各项工作都非常关心。1950年8月,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1950年12月,毛泽东鼓励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们:“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总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7年3月,毛泽东在山东省级机关处以上党员干部会议上作了《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主题讲话:“共产党就是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半心半意或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深化“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使“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人民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针对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标准”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跨世纪征途上,江泽民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上升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的建设原则和目标。2002年5月,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胡锦涛把“为人民服务”思想丰富和完善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升华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系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发展和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不管是“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还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精准扶贫,不管是“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的反腐败斗争,还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生态文明建设,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表达着对人民的无限挚爱,彰显出人民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作为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中国抗疫斗争和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有力地证明了,人民群众是防控和脱贫的主要力量。数百万扶贫干部和群众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才创造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从织密民生保障网到推进脱贫攻坚战,从扩大就业到深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改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加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规划纲要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仅关系着国家一段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从空气质量改善到解决入托难、养老难等百姓身边事儿,规划纲要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美好生活描绘出了新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