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改革提质”在行动 首页  >  烟台大学“改革提质”在行动

烟台大学高水平科研成果要报
作者:新闻中心     日期:2025-05-06     来源:《烟台大学报》708期    

毕毅/张竹红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新研究成果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损伤是眼科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与多种眼部疾病有关,是导致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ROS诱导的氧化应激及相关炎症是视网膜损伤的关键原因。Ocotilol是从越南人参和西洋参中分离出的四环三萜类皂苷,具有抗炎、抗氧化、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种生物活性。 药学院毕毅教授团队设计合成多个系列ocotillol衍生物,发现两种衍生物7(C24-R)和8(C24-S)在体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为提高其水溶性、缓释性和生物相容性,制备化合物脂质体进行体内活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体内研究表明,化合物7和8能保护RIR损伤后正常的视网膜结构和生理功能,逆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其中S构型的活性明显强于R构型。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8通过激活Keap1/ Nrf2/ARE信号通路对RIR损伤发挥治疗作用,而化合物7不影响这一途径,ocotillol衍生物C-24位的差向异构化对RIR损伤的保护作用有显著影响。该研究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治疗药物的发现提供了全新结构类型的候选化合物。

相关研究成果以“Ocotillol Derivatives Mitigate 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Regulating the Keap1 / Nrf2 / ARE Signaling Pathway”为 题 发 表 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硕士研究生张鑫、张文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毕毅教授、张竹红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建设等多个项目的支持。药学院


隋晨红团队在多模态图像融合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传感器技术的显著进步使获取同一场景的多模态图像成为可能。然而,受传感器成像机制和复杂地面环境的影响,单模图像往往不能提供足够详细的场景信息。例如,热红外图像包含来自物体的热辐射信号,因此在可见光谱之外提供了额外的信息,但纹理信息较弱。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具有丰富的地物极化信息,且不受云层覆盖的影响,但严重缺乏细节信息。与红外和SAR数据相比,可见光图像虽然提供了大量的纹理细节,但极易受到天气和光照变化的影响。因此,多模态图像融合对于同时弥补单模传感器的内容或细节不足,增强图像提供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隋晨红副教授的多模态遥感智能感知与认知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种新的交互式引导生成对抗网络,称为IG-GAN,用于多模态图像融合任务。IGGAN包括为增强细节和内容的学习以及跨模态一致性量身定制的引导双流。此外,为了使融合网络能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生成内容完整、边缘锐利、保真度高的融合图像,还建立了一个损失函数,便于生成器和两个鉴别器之间相互博弈。结果表明,IG-GAN可以通过整合不同模态的互补信息来提高目标检测的精度。

相关工作以“IG-GAN: Interactive Guided Generative Ad⁃ versarial Networks for Multimodal Image Fusion”为题发表在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F:8.2)。该文第一作者为隋晨红副教授,第二作者是硕士研究生杨国彬。该项目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先进核能材料研发与服役安全评价团队在铅基堆材料腐蚀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铅基堆是第四代核能系统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反应堆堆型之一,广泛应用于核燃料增殖、海岛开发、大数据中心供电及偏远地区能源供应等领域。铅基堆结构材料长时高温服役过程中,在高温、复杂应力和中子辐照的协同作用下,结构材料的老化会导致材料组织发生显著变化,加剧了材料的液态铅合金腐蚀进程,直接影响铅基堆的服役寿命和安全性。

近期,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先进核能材料研发与服役安全评价团队在材料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IF:11.2)上发表学术论文“Effect of long-term thermal aging on lead - bismuth eutectic corrosion behavior of 9Cr ferritic/martensitic steel”。该项目深入研究了9Cr铁素体/马氏体(9CrF/M)钢在550℃高温下经历最长达20000h热老化后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在液态铅铋合金(LBE)中的氧化腐蚀行为。研究发现,热老化促进了位错向亚晶界的转变,并导致富Cr碳化物M23C6粗化,进而加速了元素的互扩散及在材料内部局域富集过程。这一变化显著加快了IOZ层的生长速率,加剧了9Cr F/M钢的LBE腐蚀过程。通过对不同氧化层区域的跨尺度表征分析,研究团队进一步发展了9Cr F/M钢在铅基合金环境下的氧化腐蚀模型,为铅基堆中材料的长期可靠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该论文以烟台大学为第一单位,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赵彦云副教授为第一作者,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少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资助。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


粒子物理团队在粒子宇宙学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自2015年LIGO实验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以来,全球引力波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引力波被称为“时空的涟漪”,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近期,中国脉冲星计时阵列(CPTA)、北美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NanoGrav)、欧洲脉冲星计时阵列(EPTA)及澳大利亚帕克斯脉冲星计时阵列(PPTA)等实验组发表了随机引力波背景存在的最新证据。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粒子物理团队在粒子物理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该团队研究探讨了“类轴子粒子”所产生的引力波。分析表明,这些粒子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畴壁”可以通过原初黑洞或虫洞的方式释放引力波,从而为随机引力波背景提供能量。此外,这些“畴壁”周围的能量密度增强区域可能是早期星系形成的种子,为詹姆斯·韦伯望远镜(JWST)观察到的高红移星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这项研究不仅为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相关成果以“Footprints of axion-like particle in pulsar tim⁃ ing array data and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observations”为题,于中科院一区期刊《Science China-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发表。由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郭书源博士(第一作者)、刘学文副教授、以及祝斌教授(通讯作者)与南京师范大学的武雷、吴永成教授,以及俄罗斯南联邦大学的Maxim Khlopov教授共同合作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教育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王一庆发表关于二维质子膜的最新研究成果

质子交换膜是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器件的关键组成部分。二维材料氧化石墨烯(GO)被用于质子膜的研究,GO质子膜中贯穿通道的识别和量化对于进一步提高膜质子传输性能至关重要,但由于膜的各向异性而具有挑战性。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王一庆博士与柏林自由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在二维材料GO质子膜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研究者发现在GO膜的电化学还原反应中存在质子主导的三个三相界面(3-3PI),这对于GO膜的还原反应至关重要。基于发现的3-3PI界面模型,提出了使用简单的三电极装置结合膜表面的实时成像识别和量化GO膜质子传输通道的方法。

相关成果以“Electr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 tion of through-plane proton channels in graphene oxide mem⁃ brane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化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Ange⁃ 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自然指数期刊,中科院一区,IF=16.1)。王一庆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烟台大学为第一单位。上述成果获得山东省海外科技人才和烟台大学博士启动基金等项目支持。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创 刊 于1888年,是德国化学学会(GDCh)官方旗舰期刊。作为化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报道具有高度原创性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全世界化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化学化工学院


杜德省出版《体面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

杜德省副教授的《体面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劳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历久弥新,意义深远。体面劳动作为全球性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的共识。如何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激活”马克思的思想资源,发掘体面劳动的内涵要义、方法特征、价值取向,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当代中国体面劳动的现实境遇与原因特征,也能为我们探寻未来中国的体面劳动实践之路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本书站在马克思主义胸怀天下、情系劳动人民的崇高立场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不仅在体面劳动的当代中国语境中阐发马克思思想,而且在马克思思想视域中研究当代中国体面劳动,通过辩证地审视当代中国体面劳动的进程,提出了既符合中国现实又蕴涵理论深度与实践厚度的未来路向。

该著作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由烟台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得到北京大学孙熙国、浙江大学刘同舫、东北大学田鹏颖、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等专家学者联合推荐。马克思主义学院


崔明德教授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发表论文

《观察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维度与层面》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崔明德教授发表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上的高水平论文。文章认为“三交”史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并将“三交史”的观察视角归纳为五个维度,将“三交史”的研究领域总结为五个层面。

文章提出,观察研究“三交”史的五个维度包括: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汉化”与“胡化”所体现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只有把上述多维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尽可能全面地纳入观察范围,才能看到中国“三交”史的全貌。作者还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着重探讨了观察研究“三交”史的五个层面,分别是政令、经贸、战争、通婚、迁徙,并阐发如何通过它们实现交往交流交融,如何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进一步指出,还有许多领域和专题有待专家学者的深入挖掘,只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史观,全面梳理多语种史料,扎实做好田野调查工作,就会丰富“三交”史的研究内容,推动“三交”史研究向纵深发展,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贡献智慧。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永娜教授在《世界汉语教学》发表学术论文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永娜教授在语言学权威性学术期刊《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题为《基于单双音节对应名词内部类型的“韵律-语体-句法”对应性考察》的学术论文。

该文基于语体语法理论,在《现代汉语八百对单双音节对应词词典》的基础上,挖掘发现汉语名词单双音节对应词至少存在20种语法对立。依据对立的异同,探讨了单双音节名词内部的语法类型及其语体属性和句法位置。 研究发现:单音名词均属口语非正式语体,两类单音名词的口语非正式等级不同;音足调实的双音节名词均属书面正式语体,三类音足调实的双音节名词的正式等级不同;带轻声的双音名词属于口语非正式语体。句法上,CP结构中单音名词均居句法低阶,越口语位置越低;双音节名词越正式越高阶不受限制。DP结构中越正式越与低阶成分搭配,越口语越与高阶成分搭配自由。汉语单双音节对应名词呈现出音节单双、句法高低、语体正俗一一对应。其对应性的背后的原理是:语体语法系统中单双音节两种形式被激活为对立形式的同时,就承担起区别语体、拉开交际距离的功能;同样,句法位置高低亦被系统分析为两种对立形式,以呈现其对立性语体功能;音节单双正俗有别,句法高低正俗有异,依循语体属性,CP结构中双音择高而居,单音低而存,DP结构中双音句法低位自由,单音句法高位自由,诸多“比配而生,对立而存”的规律和现象,皆是“形式功能并生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而语体则是激活这些运作的核心动力。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