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他们埋头敲代码,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
他们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也深入社区乡村解决现实问题……
在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们正在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学以致用”的真谛。近年来,计控学院构建了“智能文化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实践筑基、志愿服务赋能”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共赢”的育人生态,培养了一批批既有扎实专业技能又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搭建平台,拥抱创新实践的嘉年华
从传统的编程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到如今融入AI绘画、智能科技游园会等新元素,计控学院的品牌活动——智能文化节已走过11个年头,却依然焕发着新活力。
学院智能文化节自2014年创办以来,始终以“创新赋能,科技育人”为核心,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十余年来,智能文化节从传统项目,如编程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船模竞赛,拓展至AI大师课、智能科技游园会、AI绘画大赛等前沿领域,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其中,2023年“绘影烟大,智绘未来”AI绘画大赛吸引了各专业学生参与,通过AI技术创作艺术作品,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创新。智能科技游园会现场参与人数屡创新高,船模创意大赛参与学生达数千人次。
十余年来,智能文化节通过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成为学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广阔舞台。
以赛促学,锻造练兵场上的技术尖兵
近年来,在国家级和省级领奖台上,计控学院捷报频传。一大批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和较强创新思维的优秀学子,相继斩获“挑战杯”国赛银奖,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近五年,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276项、省级奖项335项。其中,以徐心雨为代表的计控学子获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金牌、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女生专场金牌、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全国总决赛团队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iCAN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卢寒蕾荣获“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徐心雨的事迹登上《人民日报》,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背后的秘诀是什么?是科学的竞赛体系和校企合作的创新探索。
计控学院以科创赛事为着力点,精心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竞赛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潜能,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与此同时,学院高度重视产学研协同,积极强化与企业合作,引导学生投身实际技术攻关项目,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筑牢根基。
在竞赛体系打造方面,学院聚焦数学建模、程序设计、机器人开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等前沿领域,构建多元化竞赛格局,确保各专业学生皆能找到适配竞赛项目。针对不同年级与专业背景学生,实施阶梯化培养,低年级着重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育,通过校内竞赛、社团活动等激发兴趣与创新意识;高年级侧重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深化,鼓励参加高水平赛事以提升综合能力。
就这样,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计控学子,在专业赛场上崭露头角。
积极实践,深耕专业服务的试验田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项目中,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在社区需求的最前沿,闪耀着烟大学子的身影。他们积极实践,在专业服务的试验田中努力耕耘,也收获颇丰。
计控学院紧贴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构建“专业赋能+需求导向”的实践体系,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项目,组建调研团队发挥人工智能赋能优势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数字反哺”智慧助老、“蒲公英”计划实践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项目,深入社区和乡村,提升居民数字素养和文化教育水平。同时,注重拓展实践平台,与多地共建实践、实习、教学基地。
近三年,计控学院组建159支实践团队,参与学生900余人次,为社区解决问题50余项,形成80余篇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数字反哺”智慧助老实践队连续三年入选全国优秀案例,获批校级社会实践专项,获评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项目,被评为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基层实践项目。
心怀大爱,写下温暖人心的代码
新时代的优秀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心怀服务社会的温暖。这种温暖,在计控学院已经成为新风尚。
计控学院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构建了涵盖“数字反哺”智慧助老、“编译未来”青少年科技教育、“烟育菏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伴稚烟雨”关爱特殊儿童、“绿色低碳”科普宣讲等项目的“五位一体”志愿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以“科技赋能公益”为核心理念,通过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将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烟大模式”。成功打造了“数字反哺”智慧助老和“编译未来”青少年科技教育两大品牌项目。其中,“数字反哺”项目通过自主研发适老化课程和“助老云平台”,服务老年人超3万人次,覆盖烟台市80%的老年社群,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和生活质量。“编译未来”项目则在6个社区开展编程教育,孵化青少年科技作品30件,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激发了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创造力。此外,学院与15个社区签订共建协议,构建了“高校指导—社区落地—家庭受益”的服务网络,确保志愿服务项目能够精准对接社区需求,切实解决民生痛点。
三年来,学院累计动员志愿者6000人次,服务时长超3万小时,“数字反哺”AI赋能智慧助老项目连续两年在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斩获铜奖、银奖。项目创始人郭嘉程创立烟台市第一家由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孵化而来的公益组织——青帆公益发展中心。更重要的是,通过一项项活动,向上向善的力量在青年心中凝聚。
生态给力,步入人才成长的快车道
春天里,莱山区一处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内,行业专家正在给学生们讲解最前沿的技术。还未走出校园,计控学院的学子们就已经与产业深度对接,步入成长快车道。
计控学院以实践育人为纽带,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形成了“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共赢”的育人生态。目前,学院联合企业共建实践基地12处,建立“导师库”聘请行业专家指导,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专业+实践”的特色路径,通过“政策激励+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三位一体机制,保障实践育人长效发展,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实践中锤炼本领、担当使命。
从实验室到社区,从竞赛场到田间地头,计控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IT人才不仅要精通技术,更要心系家国。在这里,每一个代码都承载着服务社会的使命,每一次实践都在为成长赋能。这种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正在为数字中国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来稿时间:5月16日 审核:段昕 责任编辑: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