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 首页  >  烟大人物  >  师者风范  >  正文

铸魂育人守初心 创新笃行担使命——烟台大学动力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
作者:     日期:2025-07-20     来源:    

烟台大学动力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拥有教师15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多年来,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构建了“科研引领、学科筑基、五育并举”的发展格局,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团队负责人吴昭景教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ICC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和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山东省教育系统劳模和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山东省运筹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信息物理系统控制与决策专业委员会委员,连续四届担任国际控制会议CCDC程序委员会委员。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一、引领示范,践行师德铸师魂

在吴昭景教授的带领下,动力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成员始终如一地深耕教学科研第一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实践,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强化思想铸魂、责任担当。这片精神的沃土不仅孕育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和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还培养出泰山学者、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教育系统劳模和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山东省2025年度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省级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团队党小组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团队成员孙丰云作为所在党支部——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与统计教工党支部书记,带领支部全体党员顺利通过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验收。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团队成员主动担任本科生班级导师及硕士生导师,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将师德规范视为行动准绳,以身作则,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成长途中的引路明灯,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在学术上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与心理上给予关怀与支持。姚立强老师带领的数151-2班获评“省级先进班集体”,其他成员所带班级屡获“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红旗团支部”等荣誉。团队成员始终秉持公益精神,每年都踊跃参与学校“爱心一日捐”活动,展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凝聚力。

于点滴处入心,于细微处育人。在吴昭景老师看来,做一名好老师,要在启智润心中塑造学生的高尚灵魂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吴昭景教授耕耘三尺讲台,醉心教书育人,创新性地将《易经》阴阳理论融入实变函数教学,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喜欢上了不拖堂、不满堂灌的吴老师。曾有一名考取名校硕士的学生由于长期积累的压力不愿与外界交流,甚至打算放弃硕士入学资格,家人经询问得知,困惑的他想和吴老师交流。接到家长的求助后,吴昭景多次与学生促膝长谈,像一缕阳光照亮学生心中的阴霾,帮助他打开了心扉、走出了困境。吴老师经常教育学生“做科研如做人,要有诚信,不自欺、不欺人”。在吴老师学识和人格的感召下,很多学生也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团队成员崔明月、张会、张典锋、冯立康就是吴老师的学生,他们都在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博士毕业后放弃了到国内“双一流”高校任教的机会,毅然追随吴老师的脚步,回到母校任教,赓续传承吴老师的教学风范。团队获评烟台大学“教工先锋号”。

二、潜心育人,启发学生求知欲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动力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不断涵养育人智慧,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实践,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数学人才。

数学学科的教材大多比较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团队教师坚持“强化基础,由浅入深,深而不难,繁而不乱”的理念,探索形成了“启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资源的自主研发与课程质量提升。通过持续努力,目前团队已自主编写完成13本专业课程讲义。出版本科生教材《泛函分析简明教程》,创新性结合丰富的图示,图文并茂展示抽象的泛函知识。出版研究生教材《随机引论》,该书融合了测度论、概率论、随机过程、随机微分方程、随机系统的建模与模拟五个方面内容的精髓,为学生学习节省了大量查找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团队积极推进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获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改项目1项、山东省教改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烟台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团队成员均坚持一线教学,其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年人均课时量300以上。老师们还安排课堂交流与课后答疑,所有工作日对学生开放,让原本抽象的课程上课率越来越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如同海绵吸水般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团队充分发挥研究内容多学科交叉特点,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开展机器人编程、强化学习和大数据等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基于Matlab软件和Python语言开发了机器人控制虚拟现实实验平台,开展大数据分析与计算相关培训。基于上述实验平台,团队指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指导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6项。在学科竞赛方面,指导学生团队荣获“正大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研究生组国家二等奖、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大赛华东赛区二等奖。指导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4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省奖18项。

三、持续创新,躬耕科研攀高峰

矢志创新攀高峰,攻坚科研结硕果。在吴昭景教授带领下,团队对非线性动力系统控制与仿真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在控制论三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构建了随机系统建模、耗散与控制理论体系。IEEE TAC期刊和Automatica期刊的执行主编M.Krstic教授认为,随机小增益定理的结果是开创这一研究领域的第一篇论文。Automatica主编A.R.Teel教授对状态依赖随机切换控制的结果7次引用并给出较高评价。团队成员普遍具有国际视野,吴昭景教授于2012年在挪威阿格德尔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邵光茹副教授于2018-2020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访问,合作导师为Automatica主编A.R.Teel教授。冯立康老师于2019-2020在韩国岭南大学访问,合作导师为Ju H. Park教授。团队已形成了人才架构队伍合理、师德高尚、教学优良、科研成果丰硕的优秀教学科研队伍。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省级课题10项。近五年来,团队发表SCI期刊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19年烟台大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该团队贡献度为43%(其中吴昭景教授个人贡献为33.2%)。

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动力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需求,聚焦自动化、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获批烟台市校地融合项目1项、建成机器人控制实验室1个、搭建机电系统智能控制实验平台1套。以团队成员为骨干力量,烟台大学获批“数据科学与智能技术”山东省“十三五”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完成烟台市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烟台泰诺软件有限公司委托的横向课题。团队还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山东省无人系统智能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

四、重视人才,知行并进育栋梁

动力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在学生培养方面尽心竭力,培养硕士研究生65人、博士研究生3人。12名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多人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深造。指导学生团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数十项。培养的毕业生进入华为、银行、中国移动、高职院校、中小学校、统计局、税务局等企事业单位工作。这些荣誉和成绩既是对学生个人潜能的肯定,也是对教师团队诲人不倦的最好诠释。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吴昭景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深刻认识到人才是驱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引擎,带领团队不遗余力地推动学院向更高层次迈进,成功助力学院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于2024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仅为青年才俊搭建了通往学术巅峰的坚实阶梯,更为学院吸引并留住了众多国内外杰出人才,有效促进了科研团队整体实力的飞跃与科研产出的高质量增长。

五、产教融合,赋能发展促振兴

团队充分利用自身在动力系统与控制方面的优势,聚焦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内生需求,吸收和改进无人机控制、多智能体技术与强化学习的最新科研成果,适应山东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总体布局,融入烟台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产业的具体规划。与烟台泰诺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烟台市校地融合项目。团队长期为烟台市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人工智能技术支持,致力于对电网企业的电力负荷管理体系进行提升。

团队教师胸怀民族复兴理想,为莘莘学子点亮信仰之灯。他们始终秉持“育人报国、服务基层”的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职业引导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扎根基层。超过65%毕业生选择扎根各地区教育机构,为地方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10%研究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编等方式服务地方政府、乡村一线。团队孙丰云副教授作为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多次受山东教育电视台邀请讲解高考志愿填报工作,服务万千考生。

躬耕教坛显初心,强国有我志不渝。烟台大学动力系统与控制教学研究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和志愿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科技创新的探索者、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烟台大学一张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