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友简介
王伟,烟台大学法学院1992级校友,目前就职于山东诺诚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枣庄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二、时光知味,岁月沉香
回想起1992年入校的那段时光,王伟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怀念。尽管在学校的时间只有两年,但他深感幸运。因为烟台大学法律系是当时由清北援建的,所以他在进入烟大后遇到的老师都是非常有名的教授。跟随他们学习,王伟获得了许多受益终身的知识。他特别铭记专业课老师们对相关法条的深刻理解和解答。
其中,教刑诉的汪建成老师给王伟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在高中时,老师通常是站在讲台上用课本讲课,而学生则在下面记笔记。但是,大学里,汪老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给王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汪老师每次上课只带着一个大杯子,里面泡着茶叶。他到教室后就把杯子放下,直接开始授课,完全不依赖课本。他能够条理清晰地将相关知识点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汪老师对刑诉知识的掌握程度令人赞叹,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极大地帮助了王伟对刑诉学科的学习。

烟大西北门旧貌(袁兆军 摄于1995年10月)
回忆起当年的大学时光,王伟充满了回味。当时烟台大学只有四个宿舍楼,而他的宿舍位于二号楼,被戏称为“海景房”。从宿舍阳台就可以俯瞰东边的大海。每当他思乡或心情不好时,只需走到海边散步,吹吹海风,便能舒解心情。回忆起东门那片大海,他还分享了他第一次品尝烟台海鲜的经历。那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海边捕鱼的收获,简单放点盐水煮,都鲜美无比。
1992年,王伟上大学时,智能网络还没有如今这般发达。手机尚未普及,他印象最深刻的娱乐消遣活动是卡带式的随身听。闲暇时光听听四大天王的音乐,那种满足感让他感到无比幸福。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活,他鼓励大家多参加社团活动,勇敢地表达自己。这不仅是对个人的锻炼,还能结交更多好朋友,留下美好的大学记忆。
三、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当时在法律系学习的时候,王伟就经常听起老师讲述“律师”这一职业。那个年代,信息传递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所以对于王伟来说,初次接触到“律师”这个职业是一件新奇有趣的事情。他并不认同大众对律师的刻板印象,认为律师不仅仅是为“坏人”辩护,而且承担着独特的社会责任,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那个时候,王伟就在心底埋下了一颗“律师”的种子。后来在和老师沟通交流中,王伟发现了《中国律师》这一杂志,在这本杂志里,王伟接触到了很多律师打过的典型案例、执业心得等等,他从中收获了很多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

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王伟决定追逐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律师。在与家人沟通后,他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于是,1994年,王伟顺利毕业,随后在1995年进入山东诺诚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受到鼓舞,王伟决定边实习边备考。尽管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压力巨大,但他毫不气馁。他利用一年的时间全力备考,最终一次性通过了考试,成功取得了律师资格证。这个成绩的取得为他的职业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国家法治进程迈出了巨大的步伐,相关法律法规变动迅猛。对于法律从业者来说,这意味着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意识。2014年,王伟在执业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有待提升,于是他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他向大家推荐了一个学习方法:建立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将各种法律知识按类别整理。在日常碎片化的学习中,将新学到的知识添加到文件夹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当需要时,只需在文件夹中输入关键词,就能快速找到相关的学术论文、指导案例等。这种方法为他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学习工具,让他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如今,王伟不仅是一名律师,还担任枣庄市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参与商事仲裁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以非律师的身份,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学习。作为一名律师,王伟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在第一阶段,他只从委托人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问题。然而,随着经验的积累,他进入了第二阶段,拥有了同理心,主动站在对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他进入了第三阶段,能够超越当事人,从第三方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问题。
对于一名法律从业者来说,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和每一个案件都要认真对待。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案件,精心准备和糊弄准备在庭上都能一目了然。法律人必须始终保持严谨细心的态度,对案件中的每一份证据、每一个事实都要全面考虑,不能只局限于一方当事人。要思考双方当事人以及第三方角度如何看待案件相关事实,尽可能跳出思维的局限,以全面客观的方式理清案件事实,为当事人提供更准确的建议。在面对案件时,要认真细致地寻找相关事实,明确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并归纳相关证据。只有如此,才能做出更有力的辩护及代理,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四、春风有信,花开有期
学生时代真的是很美好的时期,可能身处时感觉不到,但是在离开学校的好多年,回忆起来仍然十分怀念。所以对于在校的学生,王伟希望我们可以好好珍惜,尽最大可能展示自己,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
对于在校生,王伟鼓励大家可以利用寒暑假,多去实践、实习,多去接触更多的人,感受当下社会的节奏和需求。一定要抱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不要停止学习。哪怕一天抽出半个小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可以收获很多很多。在当下的社会如此快节奏的情况下,如果不保持终身学习,很快就会被社会“落下”。我们可以不仅仅局限自己的专业,也可以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去翻翻纸质书,听听一些大咖的演讲,从而让自己的大脑始终保持学习的能力,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发展。
对于在校的法学生,在就业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基本有四个大的方向:一、公检法体制内;二、执业律师 ;三、相关公司企业法务;四、法学理论研究。一定尽快明晰自己想干什么,之后要尽快通过法考,因为法考对于法学生来讲类似于一块“敲门砖”的作用,有了法考证之后,相比较而言,在择业上就可以进退都稍微主动一些,就业面稍微拓宽了一些。同时,作为法律人,也要学会利用现在的一些资源,例如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知名法学期刊的公众号文章等等,要学会使用工具,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便捷地学习。对于想要选择律师这一行业的同学,王伟律师说,如果选择做一名“万金油”式的律师,可能就不太会深耕某一方面,所以要学会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尽可能的去有所侧重,进行深耕,那样更有可能去做出更好的成绩,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

王伟在最后分享了他曾经听过的一个演讲:何为成功?首先应当保证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之后就剩下坚持。难就难在很多人坚持不住,在半路选择放弃。当下社会节奏很快,容易让人变得浮躁,王伟也希望在校的大学生可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稳,做好自己,不留遗憾。